起源
還沒入行前,參加過洗腦課程,從 情緒宣洩大家在一起大哭大叫的集體催眠伎倆 但事後卻對實際生活一點改變也沒有(花了大筆鈔票和時間,而且還被洗腦,家人都無法跟你溝通(你可能覺得是自己無法跟家人溝通)彼此之間隔閡越來越大)
到 像業務一般在路上亂吼亂叫以證明自己的衝勁和決心 仍是勁過了啥也沒留下的被催眠行為。
也參加過 愛心輔導團體,由一群有愛心,有時間的人在社會上進行愛心的陪伴
到直銷團體、健康團體(以身心健康為名)、宗教團體(基督、佛、算命等等)
這十幾年來,走遍專業與非專業(世人卻分辨不出來)的團體
我應該是相當有資格撰文分享究竟專業與非專業究竟有什麼差別?(此篇會從學術和實務兩方面來撰寫)
序論
可能有些人有經驗過其中幾種,能夠分辨出在跟心理師談話時,有很明顯的尊重當事人的傾向(當然也被詬病太為被動,這議題後續再論)
但對一般只接觸過其中一種的人來說,可能難以區辨其中的差別,「特別是這些都是打著“助人”的旗幟。」
「對啊!都是助人啊!你們專業的想打壓非專業的嗎!?」(不,我只是希望傳遞彼此的差異,由需要幫助的人自己選擇自己想要哪種方式)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實質上有在助人啊,我透過助人的過程充滿成就和豐富的感受,別人也都有改善」
那我就要再問下去是:「妳認為“人類“是因為什麼而有機會更具成長性或變好?」
「因為得到了好的知識、善知識,執行了正念、正行等等啊!」
那我就要問:「你說的“好“、善念,是怎麼被定義出來的?」
「某某大師、某某醫師、誰說的啊!」
我們都知道,把人當神,或「只憑」經驗法則在生活,是會出現非常多問題的。(許多大家都看過如快思慢想等的當紅心理學書籍都有提過,請再自己去思辨)有些團體裡,的確有專家,但我看到的專家卻是,它可能是某種骨科或靈性上的長才,卻處處都裝懂,是非常有問題的。(就像我懂人是何以會成長,不等於我懂身體何以會健康一樣)(我可能自己可以去學習,但不等於我可以宣稱我是身體方面的專家)
人人都可以做諮商?
但我們看到卻是人人都宣稱自己是心理方面的專家,我這不是排擠非專業,說只要不是進到這個學術殿堂的都不能這樣宣稱。錯了,我對專業、非專業的迷思沒有那麼高。我看的是一個人展現出來的言行舉止。而的確,受過訓練的專家,在這部分通常會有他該有的表現。
例如,我是認同一些也不是科班出身的靈修大師,他們從不宣稱自己是什麼專家(不參與這種射會遊戲),就只是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夠沉的人才是真本事),有人來求助也就是笑笑地點個一兩句,對於助人之緣看得很淡(你知道越需要被認可自己很會助人的,內在陰影面積越大嗎),這種德行才是利己又助人,但目前市場上充斥的卻不是這種的。)
覺察
當你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善知識時,是否就在對來求助於你的人說:「你是不對的」
(真正的大師是不會傳遞出“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種訊息的。也會有清楚的人我界線,不是依賴想法被接受,來感受自己的德性的)
一個人勇於求助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在求助時被羞辱一番自己有多有問題,那他為什麼需要這樣自取其辱?他繼續躲起來不求助就好了!
「這就是我們當前社會的問題。」
人們沒有將助人當成專業,變成人人都可以助人,需要被幫助的人也不知道,就找了身邊的人求助。運氣好,身邊的人在幾次與之溝通之後,可能懂得轉介他到專業的地方求助; 運氣不好一點,就是求助者與助人者吵起來,助人者覺得疲憊難耐對方怎麼講不通,求助者覺得委屈,根本沒有被了解。
最後沒得到幫助的人更加退縮,我們社會更加失去可以接住他的可能性。
或從此進入崇拜某某上師,把人當神看,成為身邊人更難與之溝通的人(我相信我們身邊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親朋好友,很專注地在自己的團體裡,自己得到好處,卻沒辦法變得更懂得如何與人溝通)。
「你覺得這種強迫他人採納自己的想法,對於異己的都說錯」還不夠詭異嗎
人為何會成長
那我們來從理論說說,人到底如何會從不具成長性的狀態(可能是為非作歹或總是抱怨,生活卻沒有任何學習改變)轉變為成長性的狀態(懂得為自己人生負責)
從人類有歷史以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有無數的書籍裡在談論這相關的事情,歷史、哲學、宗教學、神經學等等都曾闡述許多人性、大腦、情緒等的本質。而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有架構地提出人性深受其過去經驗以及內在心理影響後,心理學的發展在20世紀就開始蓬勃發展。截至今日,已有上千萬種的心理治療療法和理論誕生,但其本質都不外乎幾件事,人需要被尊重、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才有機會慢慢把非成長性的能量轉成成長性的能量。
你說一個繭居族,我很尊重他選擇繭居(不,繭居通常不是人們「自主意識選擇」的,多數跟逃避有關。而逃避常跟「潛意識的防衛作用」扯上關係),充滿愛心地提供他該有的吃住啊!這樣我有做到吧?!不,這表示你沒有分辨清楚縱容跟尊重的差別。同時,你也沒有做到「讓對方感到被理解」。真正的繭居族,他們心裡知道自己不該繭居,卻做不到不繭居,這就是他心裡矛盾衝突痛苦的部分,你如果沒有從這個層面去引導他,只是看到行為表面,那也是無濟於事的。
作為一名專業助人工作者,區分自己內在想法、情緒與行為之間如何交互影響是基礎功課,也是時時像探照燈一樣,照見意識與潛意識裡頭可能的狀態。所以當我在這個晤談時間裡,跟你說的任何一句話,可能都是具有療效性介入而產生的,絕不會有什麼「喔聊聊天輕鬆一點,或希望你喜歡我所以討好你的話」,有時候是希望你更多的對自己的好奇,有時候是我們需要把事情再看得更深入一點,有時候則是引導你跳脫自己的眼光,看看有沒有不同的可能性。
但是愛心團體呢?可能也是會傾聽,但有時候滿滿的愛心會捨不得別人受苦(這裡在專業上就叫做反移情)而給予過多的肯定、保證等等,讓一個人在這裡得到被愛、被尊重,有些人因此會產生站起來的勇氣,但卻也可能對輔導員產生依賴心,而彼此產生共謀的狀態。這就是我寫的覺察程度處於中間值的狀(畢竟他們也都有受過某種程度的訓練)。
至於覺察程度最低的洗腦團體,則有明顯的好壞價值判斷及排外性(我們的產品才是好的;加入我們才能成道等等。)這在助人過程非常容易造成傷害性。
不覺察、不尊重、假藉之名獲得自己的利益、缺乏證據以訛傳訛之傷害
既然講到傷害性,我們需要來認識一下基本五項助人倫理:
1.自主權(autonomy) :當事人有自由決定的權利,以完全的自我決定,來選擇加入或退出。(直銷團體有給人這種權利嗎?他們可能覺得有,現在不是講法律層面的妨害人身自由權,而是在這類團體中,當事人常是承受人情壓力、不斷逼迫、耳根子軟)
2.受益權(beneficence):當事人的福祉被列為最優先考量,而不是助人者的福祉或助人者自己以為對別人好的一廂情願。 (若第三類團體能做到替當事人列出他今天求助的需求,市面上所有能達到他目的的優缺點比較,讓當事人自己去選擇自己想要哪一種,才叫做當事人的受益權最優先)
3.免受傷害權(nonmaleficence):當事人應受保護的權利,不得遭受任何來自助人者傷害的可能性(這需要“高度對自己的覺察“才能夠做到啊!連父母都可能在不自覺得情況下,都可能會對子女造成負面影響,何況是不覺察的一般人呢?)
4.公平待遇權(justice): 當事人被公平對待的權利,其有權接受基於其個人需要而設計之計畫、以及「有權尋求」適合其個人需求之其他輔助資源
5.要求忠誠權(fidelity):當事人有權要求被「忠實且真誠」的對待、有權被尊重與被保密。(這部分洗腦團體很容易心懷鬼胎,試圖想透過你脆弱及需要的心理,分裂出有能者的投射在他們身上,樂得被投射藉此你會把他當權威,說什麼你都照辦,達到控制你的目的)
這樣可以懂為什麼人人都宣稱自己是心理專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嗎?
你可以是你自己的專家,但不要誇大。
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人生的專家,但你要涉入別人人生的時候,你沒有清醒的頭腦、清楚的界線,你要不造成傷害性,有辦法帶領他人的人生邁向成長性是困難的。你可以是他的老師,成為他的貴人,在教育體制的界線下,行使你對他的正向影響。但你無法是他的朋友,或是某種跟他交換利益的宗教團體。
所以要記得,諮商不是全部,我也看過許多心理專家搞不定自己內在的平安,但至少,在專業的架構之下,它擁有引導你和不傷害你的能力,你如果想讓自己人生更好,你可以參考朋友的建議,但不要依賴朋友給你的建議。畢竟你得學習如何更清醒地活在自己的人生中,選擇及負責,而這件事尋求專家是做的最好的。
至少,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會讓你知道現行的科學狀態為何,不懂的領域也不會裝懂。不會像你身邊可能很信任的人,他可能是某某專業,你卻以為任何領域都可以依賴和聽他的。那真的就太荒謬了。
結論:有談話需求者,找專業的傾聽與協談,在well-educated的情況下(我承認每個領域都有老鼠屎),至少能幫助你省時,不會繞來繞去,也不會只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有專業的引導下,增加對自己的了解與覺察,幫助自己以「選擇」、「負責」的方式在往後人生中實踐。
ps.以上只是個人經驗,凡事都有許多例外,可相互分享自己的經驗,但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