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開刀後的紀錄

陪伴父親車禍住院之病榻前紀錄第二天

量了好幾次血糖,頭兩次三百多,後來降到兩百初頭,中間又飆到三百多,然後再降到一百七一百九,結果一個震盪又再跑回三百多。

護理師兩天內來來回回量了幾次,醫師也來說糖尿病患者在開刀後可能會出現高血糖的問題。

看著爸爸一直在受苦,有時候會想說是不是我想太多,但一下子我又神入感覺到滿滿地苦痛,或許可能是過度神入了,忘記敬重他所受的苦,而只是一昧地心疼。

兩天大約才48小時的時間,未受傷還能走跑跳碰的父親到現在身體受苦的狀態裡彷彿恍若隔世。昨天早上雖然我有聽完Ana的線上課程,但邊聽邊收行李,恐怕是有點心不在焉(加上也實在收穫不大)。接著跟母親坐高鐵到台中牽車回到高雄下午四點,爸爸看到我來了,小小地嚇了一跳怎麼這麼快到,但可以感覺到爸爸心裡產生了即使在醫院也能夠安心與放心的感受。

這次爸爸住院,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多麼地被父母呵護著。爸爸捨不得我為了他留在高雄照顧他,半夜起床也是自己撐著去廁所,捨不得叫我起來幫忙。而媽媽則是充分地成為了我的後盾,照料著我和父親的三餐,讓我們在醫院的休養日子無後顧之憂,把家裡整理好,幫忙把物品帶過來。

家人間分工合作的情誼,小哥負責提供照護上的知識,讓第一次當照顧者門外漢的我,感受到照護背後的眉角,許多小細節要顧慮。而嫂嫂則協助在第一時間來看看爸爸,瞭解情況,完成開刀和住院手續等等。

大家各自就位,補上缺口,這就是家人間的默契,雖然脾氣暴躁的媽媽還是發表了幾次讓我膽戰心驚的言論,但滿懷感恩之心,我相信能轉化父親受苦的能量。

至於我,的確有點疲累,注意力沒有太多放在自己身上,要完成的演講也有點毛毛躁躁,時間非常破碎,以父親的需要為優先。

為了讓時間和營養能夠再被更規律地使用,初步安排的住院生活計畫是三餐飯後要吃酵素,然後隔一小時吃鈣片,再隔一小時補充維他命b和c。

平時沒事喝喝牛奶,切蘋果備用著,水多喝一點。也要挑個時間喝了雞精。

不知道這些下肚後,能不能讓疼痛的修復更快一些,覺再睡好一點,不要失眠。

爸爸睡覺不是很安穩,有時候會有疼痛的輕喊,或是身體的顫動。記得昨天下午一見到老爸口臭是很嚴重的,看來雖然是一個自摔,這傷到的元氣還是要好好照顧才能補回來。

66要67歲了,還能再活二十年陪伴我們嗎

今天姨丈來的時候說,大家壽命最多也就二十年了,媽媽說自己只要再十年就好,老實說,我真的非常捨不得。

這些長輩,曾經照顧我的你們,我在心裡由衷地感念你們的好,也祈願你們健康、快樂、平安。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讀後心得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我指得好讀是說,很像一個有心想改變世界的大哥哥苦心婆心地跟你解釋很多觀念,不厭其煩地勸說,所以會來回看到一些觀念,例如:

  1. 凡事是一體兩面,生死、得失均同時存在
  2. 但人們常只要得不要失敗,可謂沒有看清真相
  3. 直視真相有助於人們不活在幻象中,但擁有讓人安心的能力也很重要
  4. 安心包括掌握關係中的主控權,所謂的主控權指的是對關係看透,療若指掌,包括關係的品質、對方的需要等等清醒般地活在關係裡
  5. 人們常說利益的交換是形成關係的重要基礎(例如我對妳付出,妳給我安全感),但真正建立關係的是彼此情感的共享程度,能夠透過你的行為或存在呼喚起對方的情感,有助於彼此關係的建立
  6. 因此付出的感受是人們之所以專注或珍惜ㄧ段關係的原因,可謂付出越多,越難放手,越珍惜(也就是想要被珍惜,也要讓對方有付出的機會)
  7. 最後作者談到與自己的關係,放過自己更勝於愛自己的口號,明白不完美才是實像,因此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的獨特性,而非過度的放大自己的優缺點,成為過度優越或自卑的人
  8. 可從因與緣的概念來了解所有事情,佛學裡講因緣合生,指得是凡事都有一個因,和許多助緣,例如要成就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努力的因,但也需要有機緣可以讓努力被看見或開花結果
  9. 在這本書中有很有趣的觀點在描述行動驅動力的消積極,若是為滿足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而採取的行動,則是積極正向的,但若是為因出於逃避恐懼的需要,則會衍生更多的問題

上述的觀念會反覆在書中出現,架構顯得有點鬆散,雖然有標題做區隔,但看起來都是相似的論調反覆辯證,不確定這是不是就是哲學辯證的意涵(一個概念360度省視的作法),但對於初次接觸印度哲學或是佛學來說,我覺得用語是相當平易近人的

也謝謝作者年輕即出線向世人傳遞很多真相及概念,很有意義的行動!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人不是完美,認識自己,比成為完美的自己重要!

(此心得純粹分享我的學習,若想了解更深入請直接閱讀書籍)